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农垦厅(局、委、办):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和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农业部决定继续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实行行政与科研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农科教大协作,实施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将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普及,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发展。
现将《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印发你们。请各地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有力有序推进,早出成果、取得实效。
农业部办公厅
2013年3月 日
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
2008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粮食“九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农业部决定继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组织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创新组织方式和技术推广方式,将星罗棋布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更大面积推广普及。特制定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新要求、新变化,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结合、行政科研结合、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突破生产技术瓶颈,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成熟技术模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区域。在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区,组织开展重大技术集成和重点科技攻关,以试点县为平台,研发组装标准化、全过程的生产技术模式。
——坚持集约化生产。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结合,强化农情信息和病虫监测等物联网建设,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注重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产学研、农科教协同攻关新机制,扶持发展专业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种植,大力推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和配方肥统配统施,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目标任务
突出抓好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四大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五大作物,大力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实现攻关试验产量超过示范区域产量的30%,示范区域产量超过现有大田产量的20%。通过大面积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力争到2015年粮食增产500亿斤、油菜籽增产150万吨,到2020年粮食增产1000亿斤以上,油菜籽增产500万吨以上。
二、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
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集成推广适宜不同生产区域、不同耕作制度的成熟技术模式,重点抓好四大区域、五大作物。
(一)东北玉米、水稻产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省(区),主要种植模式为春玉米、水稻一年一熟。
玉米:集成推广耐密早熟品种+抗旱节水+生物防治+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耐密早熟品种,集成合理密植、覆盖增温保墒、化控防倒、保穗增粒等技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二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集成深松深耕、“坐水种”、膜下滴灌及增施底肥等技术,提高玉米抗旱防冻能力。三是推广生物防治,重点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实施玉米螟、粘虫、大小斑病等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四是推进机械化作业,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行距、统一管理、统一机械化操作规程等,提高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75公斤。
水稻:集成推广抗逆品种+大棚旱育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大棚旱育秧,集成智能催芽、旱育稀植、钵育摆栽等技术,形成水稻高产高效大棚育秧技术模式。二是推广防灾减灾技术,集成多抗品种和化学药剂、生物药剂防控等技术,推进稻瘟病、螟虫等重大病虫综合防治与统防统治,减少病虫害、冷害、倒伏等灾害损失。三是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机械播种、机械插秧、机械施肥、机械施药、机械收获等技术,提高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00公斤。
(二)黄淮海小麦、玉米产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部、山西南部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
小麦:集成推广高产高光效品种+深松深耕+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深松深耕,集成秸秆还田、条旋耕、耙压、播前播后镇压、浇冬水等技术,提高小麦抗旱防冻能力。二是推广规范化播种,集成多抗品种、适墒适期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条播、宽幅精播等技术,形成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模式。三是推广氮肥后移,集成深施底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水利用率。四是推广“一喷三防”,集成抗病品种、药剂拌种,开展小麦赤霉病、条锈病、吸浆虫等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和“干热风”危害。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30公斤。
玉米:集成推广高产耐密品种+贴茬机播+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高产耐密品种,集成合理密植、适期收获等技术,促进增密增产。二是推广贴茬机播,集成免耕直播、化肥深施、化控促根、适期追肥等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和水肥利用率。三是推广统防统治,集成抗病品种、生物防治玉米螟、二点委夜蛾和粘虫统防统治等技术,减轻病虫危害。四是推广机械化作业,集成统一行距种植、机械中耕施肥、机械喷药、机械收获等技术,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70公斤。
(三)长江中下游水稻、油菜产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及江苏和安徽南部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稻油、稻麦、稻稻、稻稻油一年2-3熟。
水稻:集成推广早熟高产品种+病虫综合防治+集中育秧+全程机械化+晚稻安全齐穗的技术模式。一是选育推广早熟高产抗病品种,集成适时播栽、间歇灌溉、氮肥后移等技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二是推广水稻集中育秧,集成智能催芽、旱育秧、薄膜育秧、工厂化育秧技术,培育壮秧。三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集成抗病品种、带药移栽、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减轻病虫危害。四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集成机整地、集中育秧、机插秧、机械收获等技术,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五是推广晚稻安全齐穗技术,在晚稻始穗期喷施植物生长调剂剂和叶面肥,防抽穗卡颈和后期早衰,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90公斤。
油菜:集成推广“早熟三高”品种+集中育苗+全程机械化+“一促四防”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早熟三高”品种,筛选推广短生育期、高产、高油、高抗、适合机械化种植的油菜新品种。二是推广油菜集中育苗,集成适时播栽、带药移栽、增加密度、增施硼肥等技术,缓解稻稻油三熟制等地区季节矛盾,提高油菜单产。三是推广全程机械化,重点推广机械直播、机械移栽、机械收割、机械脱粒等技术,降低劳动力成本。四是推广“一促四防”技术,在油菜初花期喷施肥料和药剂混合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治菌核病、防止花而不实等。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30公斤,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
(四)西南西北玉米、马铃薯产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市),西南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麦(薯)玉薯(豆)一年三熟、西北地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马铃薯一年一熟。
玉米:集成推广耐密中晚熟品种+地膜覆盖+育苗移栽+间套种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高产、耐密、中晚熟品种,集成合理密植、适期收获等技术,促进增密增产。二是推广地膜覆盖,集成高产抗旱抗病品种、药剂拌种、全膜双垄沟播、半膜双垄塘播、半膜双垄沟播、膜侧种植等技术。三是推广育苗移栽,在西南地区推广软盘育苗、分级定向移栽、施攻苞肥、化控防倒等技术。四是推广间套种,在西南地区重点推广麦玉薯、麦玉豆、麦玉、玉薯、玉豆等间套种模式。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70公斤。
马铃薯:集成推广脱毒种薯+覆盖种植+机播机收+科学储藏的技术模式。一是推广晚疫病防治技术,集成马铃薯脱毒种薯、药剂预防、统防统治、健康栽培,以及垄作密植、合理轮作、间套种、高垄双行丰产栽培等技术,促进马铃薯稳产高产。二是推广覆盖种植,在西南推广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西北推广地膜覆盖、膜侧种植、膜下滴灌、残膜回收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三是推广机播机收,集成机械深松旋耕、覆膜、播种、收获等环节综合机械作业技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四是推广科学储藏,建设通风控温控湿的储藏设施,集成药物抑芽、辐射抑芽等安全储藏技术。通过集成推广成熟技术,力争到2020年试点县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2000公斤,比现有大田亩产提高1000公斤。
三、开展重点科技攻关
针对区域性增产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组织开展九大科技攻关。
(一)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改造攻关。重点研究工程与农艺相配套措施,如完善田间灌排设施,提高抵御旱涝灾害能力;深松深耕打破犁底层,消除土壤障碍因子;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力争到20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明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1个等级。
(二)玉米重大病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攻关。重点研究东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玉米螟、粘虫、大小斑病、二点委夜蛾、玉米粗缩病等病虫灾变规律,集成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强化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措施。力争到2020年,重大病虫损失率控制在3%左右。
(三)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重点选育抗逆、高产、优质、适于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的突破性品种。东北春玉米区重点选育早熟、耐旱、耐低温的品种,黄淮海夏玉米区重点选育中早熟、耐密、抗倒性强的品种,西南地区重点选育高产、耐密、抗旱性强的品种。力争到2020年,每个区域选育2-3个突破性的新品种。
(四)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研究以玉米机械收获为重点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包括深松深耕、机械播种、机械施肥、机械喷药、机械收获等技术,研发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生产环节的配套机械。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玉米播种基本实现机械化。
(五)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选育攻关。黄淮海南部地区重点选育抗湿害、抗草害和抗赤霉病等病害能力较强的品种;黄淮海中部麦区重点选育抗倒性突出、丰产性好、抗条锈病能力强的品种;黄淮海北部麦区重点选育抗旱、抗寒等越冬性强的品种。力争到2020年,每个区域选育2-3个突破性的新品种。
(六)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研究以机插秧为重点的技术体系,包括硬盘育秧、机整地、育秧基质、机械插秧等技术。同时,研究适应不同区域的栽培模式和作业机械。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50%,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80%。
(七)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选育攻关。选育适宜稻稻油地区栽培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特别是选育生育期在200天左右、适宜机械收获的品种。力争到2020年,稻稻油地区选育1-2个突破性的新品种。
(八)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技术攻关。研发以机播机收为主的作业机具,特别是研发收割、脱粒的机械。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国油菜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15%,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20%。
(九)马铃薯机种机收技术攻关。研发适应不同区域、损失率和伤薯率较低、集深翻功能于一体的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力争到2020年,带动全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均达到30%。
通过开展重点科技攻关,力争到2020年,东北地区玉米、水稻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800公斤和750公斤,比示范区平均亩产高200公斤和150公斤;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50公斤和750公斤,比示范区平均亩产高150公斤和200公斤;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油菜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00公斤和200公斤,比示范区平均亩产高150公斤和50公斤;西南西北地区玉米、马铃薯攻关试验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700公斤和3000公斤,比示范区平均亩产高200公斤和1000公斤。
四、保障措施
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农业部成立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整体推进、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部种植业司,具体负责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组织联络、调度检查等工作。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开展攻关,采取有力措施,全力保障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顺利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每项增产模式攻关任务都成立一套组织机构,由1个省农业厅(委、局)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相关省份农业厅(委、局)分管负责同志、各试点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专家组成。制定具体攻关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
(二)强化资金保障。农业部在积极协调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的同时,将高产创建补助资金重点向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市)倾斜。承担攻关任务的省市县也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整合项目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三)强化专家指导。每项增产模式攻关都成立成熟技术集成推广专家组、重点科技攻关专家组,吸收全国相关领域的科研单位及权威专家,参与增产模式攻关研究和成果推广。参与攻关的各科研单位和专家,要集中力量、主动参与。各牵头负责增产模式攻关的省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开展增产模式协作攻关。每个试点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小组,与攻关专家组相衔接,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做好技术模式的推广试点。
(四)强化机制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开展攻关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行政与科研相结合、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增产模式攻关。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成熟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强化督促检查。每项攻关任务、每个先行推进地区都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进度安排推进落实。要层层建立督查报告制度,做到每季一调度,半年一碰头,全年一总结。对重点地区、关键季节,派出督导组,了解情况,推进落实。
(六)强化宣传引导。制定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宣传方案,及时宣传各地的好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推广成熟的技术模式,大力宣传科研人员、基层农技人员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营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的良好氛围。
附件:1.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任务责任分工
2.成熟技术集成推广专家名单
3.重点科技攻关专家名单
附件1
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任务责任分工
一、东北地区玉米增产模式攻关
(一)牵头单位及责任人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任克军
(二)参与单位及责任人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 赵存才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陈健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 李世润
(三)试点县(市)任务及责任人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赵险峰县长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李洪亮市长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王海英县长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刘雁冬县长
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玉米重大病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攻关,责任人为赵胜利市长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市,重点开展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责任人为毛臣市长
(四)攻关任务牵头单位及责任专家
1、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明研究员
2、玉米重大病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攻关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振营研究员
3、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世煌研究员
4、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东兴教授
二、东北地区水稻增产模式攻关
(一)牵头单位及责任人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王忠林
(二)参与单位及责任人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陈健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于文波
(三)试点县(市)任务及责任人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郭广福市长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辛敏超市长
(四)攻关任务牵头单位及责任专家
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
三、黄淮海地区小麦增产模式攻关
(一)牵头单位及责任人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张华建
(二)参与单位及责任人
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 张文军
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高勇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张坚勇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登启
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魏蒙关
(三)试点县(市)任务及责任人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重点开展小麦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苏万通县长
安徽省亳州市州市涡阳县,重点开展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戴力县长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重点开展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改造攻关,责任人为丁思彬副县长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重点开展小麦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牛润之副市长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重点开展小麦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孟令兴县长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重点开展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王勇强副区长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重点开展小麦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杨振宇副县长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重点开展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李海宪副县长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重点开展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改造攻关,责任人为吴晓副县长
(四)攻关任务牵头单位及责任专家
1、小麦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郭天财教授
2、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改造攻关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肖世和研究员
3、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选育攻关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肖世和研究员
四、黄淮海地区玉米增产模式攻关
(一)牵头单位及责任人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 朱孟洲
(二)参与单位及责任人
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 张文军
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高勇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张坚勇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华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登启
(三)试点县(市)任务及责任人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苏万通县长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郁杉县长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牛润之副市长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重点开展玉米重大病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攻关,责任人为远义彬市长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责任人为孟令兴县长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杨振宇副县长
(四)攻关任务牵头单位及责任专家
1、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久然研究员
2、玉米重大病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攻关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振营研究员
3、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世煌研究员
4、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张东兴教授
五、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增产模式攻关
(一)牵头单位及责任人
湖南省农业厅厅长 田家贵
(二)参与单位及责任人
浙江省农业厅总农艺师 王建跃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华
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张忠平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 徐能海
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蔡汉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 韦祖汉
(三)试点县(市)任务及责任人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徐良平市长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刁吉润县长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王成山县长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责任人为漆海云县长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黄耀华县长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张新华县长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俞小平市长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重点开展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责任人为贺辉区长
(四)攻关任务牵头单位及责任专家
1、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研究员
2、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
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研究员
六、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增产模式攻关
(一)牵头单位及责任人
湖北省农业厅党组书记 戴贵洲
(二)参与单位及责任人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张坚勇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华
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张忠平
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李志纯
(三)试点县(市)任务及责任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重点开展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陈永红区长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重点开展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龚法生区长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重点开展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李小平县长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重点开展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梅梅县长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重点开展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黄镇县长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重点开展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郝胜勇市长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重点开展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技术攻关,责任人为揭建平县长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重点开展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熊超群县长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重点开展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技术攻关,责任人为李卫林县长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重点开展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苏刚市长
(四)攻关任务牵头单位及责任专家
1、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
2、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选育攻关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王汉中研究员
3、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技术攻关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吴崇友研究员
七、西南西北地区玉米增产模式攻关
(一)牵头单位及责任人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 任永昌
甘肃省农牧厅厅长 武文斌
(二)参与单位及责任人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总农艺师 刘保国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徐天才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魏民
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高勇
陕西省农业厅厅长 白宜勤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 王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 李洪运
(三)试点县(市)任务及责任人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唐廷教县长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周云锋市长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李永奇县长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重点开展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责任人为洪元涛区长
(四)攻关任务牵头单位及责任专家
1、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世煌研究员
2、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世煌研究员
八、西南西北地区马铃薯增产模式攻关
(一)牵头单位及责任人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 张玉明
甘肃省农牧厅厅长 武文斌
(二)参与单位及责任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 韦祖汉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总农艺师 刘保国
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 牟锦毅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徐天才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魏民
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高勇
陕西省农业厅厅长 白宜勤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 王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 李洪运
(三)试点县(市)任务及责任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重点开展马铃薯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吴飞市长
重庆市巫溪县,重点开展马铃薯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罗成县长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重点开展马铃薯机种机收技术攻关,责任人为瓦西亚夫县长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重点开展马铃薯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梁志强县长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重点开展马铃薯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杨志先县长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重点开展马铃薯成熟技术集成推广和马铃薯机种机收技术攻关,责任人为赵众炜区长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重点开展马铃薯成熟技术集成推广,责任人为任立新县长
(四)攻关任务牵头单位及责任专家
1、马铃薯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员
2、马铃薯机种机收技术攻关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员
附件2
成熟技术集成推广专家名单
一、东北地区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组长: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明
成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兴林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久然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高聚林
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 宋宝辉
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 才卓
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 曹靖生
二、东北地区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组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陈温福
成员:
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 潘国君
通化市农科院研究员 严光彬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张文忠
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 解保胜
黑龙江农垦局水稻办研究员 霍立君
三、黄淮海地区小麦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组长: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郭天财
成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广才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肖世和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李雁鸣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郭进考
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 郭文善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马传喜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 王法宏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王东
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推广研究员 周继泽
四、黄淮海地区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组长: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久然
成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兴林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王璞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董志强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荣焕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崔彦宏
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 陆卫平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程备久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董树亭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李潮海
五、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组长: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胡培松
成员: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章秀福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方福平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丁艳锋
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 张洪程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 杨惠成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潘晓华
湖北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 张似松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彭少兵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邹应斌
湖南作物学会常务理事 李克勤
六、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组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傅廷栋
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官春云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 王汉中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 张学昆
江苏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戚存扣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吴江生
湖北省油菜办公室研究员 田新初
四川省农科院研究员 蒋梁才
七、西南西北地区玉米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组长: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世煌
成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明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兴林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永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高聚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 薛吉全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王汉宁
云南省农业科学作物所研究员 番兴明
八、西南西北地区马铃薯成熟技术集成推广
组长: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金黎平
成员: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庞万福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 王贵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卫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隋启君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 王蒂
重庆农技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 黄振霖
陕西榆林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 常勇
附件3
重点科技攻关专家名单
一、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改造攻关
组长: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肖世和
成员:
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 李保国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 张佳宝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姜东
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 杨四军
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 曹承富
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 郭熙盛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李金才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马友华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郭天财
河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 寇长林
二、玉米重大病虫灾变规律及防控措施攻关
组长: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王振营
成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晓鸣
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石洁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董金皋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玉米所研究员 冯勇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高增贵
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晋齐鸣
吉林省通化农科院副研究员 董本春
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研究员 张树权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陈捷
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 袁建华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董树亭
山东济宁市农科院研究员 马井玉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李潮海
三、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
组长: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世煌
成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陈绍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明顺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员 谢俊良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农科院研究员 张建华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史振声
辽宁省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 王延波
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 王绍平
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 曹靖生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玉米所研究员 张亚田
安徽省宿州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 陈现平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 郭庆法
河南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 王振华
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 程相文
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研究员 杨华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潘光堂
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 李晓
贵州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 任洪
四、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
组长: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 张东兴
成员: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赵明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少昆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韩增德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杨炳南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久然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王金武
吉林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 王立春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孙士明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董树亭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骆琳
山东省农机推广站研究员 董佑福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李潮海
五、小麦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选育攻关
组长: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肖世和
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程顺和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阳
安徽亳州市农科院研究员 刘伟民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李斯深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 刘建军
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 雷振生
六、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关
组长: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朱德峰
成员: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金千瑜
中国农科院资源环境所研究员 周卫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李革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石庆华
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潘晓华
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 陈大洲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彭少兵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邹应斌
湖南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 张玉烛
湖南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 黎用朝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国辉
七、油菜“早熟三高”品种选育攻关
组长: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 王汉中
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官春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傅廷栋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 张学昆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 李云昌
江西省农科院研究员 宋来强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吴江生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陈社员
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 陈卫江
八、油菜机械播栽及收获技术攻关
组长: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 吴崇友
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傅廷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官春云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 王汉中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 李云昌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 张春雷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金诚谦
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 冷锁虎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廖庆喜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 周广生
湖北省油菜办公室研究员 段志红
九、马铃薯机种机收技术攻关
组长: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金黎平
成员: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庞万福
西南大学教授 王季春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 何卫
四川农业机械研究院研究员 蒋立茂
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雷尊国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郭华春
甘肃省农机应用研究所推广研究员 安进才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 王蒂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科所研究员 郭志乾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吕金庆